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040090)
来源: 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记者从港交所文件中获悉,古茗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茗”)的股份在2月12日开始挂牌上市。据了解,古茗此次全球发售约1.59亿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1586.12万股、国际发售约1.43亿股。这意味着,新茶饮品牌古茗控股将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继奈雪的茶、茶百道之后第三家港股上市的国内新茶饮企业。
古茗此次IPO募资规模约3亿美元,估值超200亿港元,引发市场对加盟模式与下沉市场价值的重新审视。从浙江小镇起步到近万家门店,古茗的上市不仅是一场资本盛宴,更折射出新茶饮行业从野蛮生长到存量竞争的关键转折。
上市棋局:规模、效率与资本压力
从“千店”到“万店”的七年跃迁,古茗的“极速扩张”之路走得愈发下沉。2010年,创始人王云安在浙江温岭开出首家古茗门店,凭借“高性价比”定位,避开一线城市红海竞争,专注下沉市场。其扩张策略呈现“地域加密”特征:首个七年(2010-2017)门店数突破1000家,第二个七年(2018-2024)激增至9778家,年均新增超千家。截至2024年9月,古茗覆盖全国17个省份,79%门店位于二线及以下城市,40%深入乡镇,形成“供应链先行、门店紧随”的闭环。
在加盟模式上,古茗采用“轻资产撬动高毛利”策略,其99.9%的门店为加盟店,这一模式成为其扩张的核心引擎。2021-2023年,加盟业务收入占比超97%,其中加盟管理服务毛利率高达82%-86%,远高于商品销售(16%-18%)。2023年加盟商单店经营利润达37.6万元,利润率为20.2%,显著高于行业15%的平均水平,吸引了大量投资者涌入。然而,快速扩张的代价也已显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古茗的投诉多达千余条,其中“喝出异物”“退款难”等问题较为突出。2022年7月,古茗就因奶茶被曝喝出壁虎而登上热搜,引发了公众对其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2021-2024年古茗加盟商流失率从6.2%升至11.7%,直营店毛利率则不足15%,暴露出管理短板。
古茗的IPO背后是资本的迫切退出需求。据了解,红杉中国、寇图资本等机构持有优先股,协议约定若2027年前未上市须以8%年利率回购。2024年9月,古茗资产负债率达72.8%,显著高于蜜雪冰城(24.3%)和茶百道(25.17%),可换股优先股占流动负债74%,上市或将成为缓解资本压力的关键一步。
行业启示:价值重估与未来挑战
近年来,新茶饮行业告别高速增长期,2022年市场规模同比增速骤降至3.7%,市场呈现三级分化。一是20元及以上区间的高端市场,例如奈雪的茶、喜茶以直营模式主打品质与体验,但面临盈利难题,例如奈雪的茶2024年上半年经调整净亏损4.38亿元;二是10-20元区间的中端市场,例如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通过加盟快速铺店,争夺二、三线城市份额;三是10元及以下区间的下沉市场,蜜雪冰城以4.5万家门店、极致低价(2-8元)统治县域市场。
与此同时,新茶饮行业也陷入“新品内卷”。记者了解到,2023年古茗推出130款新品,但产品迭代周期却缩短至半个月。此外,供应链标准化限制创新空间,健康化、区域化成为破局方向,而古茗也在供应链方面,拿出了决胜下沉市场的决心。古茗自建22个仓库、6万立方米冷库,76%门店位于仓库150公里内,配送成本仅占单店收入的0.9%。
古茗的上市验证了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小镇青年愿为13元奶茶买单,而非一线城市的“30元社交货币”。招股书显示,古茗2023年GMV达192亿元,近40%门店位于乡镇,单店日均商品交易总额约5600-7100元。资本开始从“规模崇拜”转向“效率优先”,古茗的属地深耕与供应链优势成为估值支点。而大门的另一边,加盟模式则是对古茗的可持续性考验。毕竟,万店不是终点,管理才是起点。古茗亟须平衡扩张速度与品控能力,一方面加大加盟商培训,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监控提升产品安全性,若无法有效遏制食品安全问题,品牌溢价将迅速流失。
新茶饮的下半场,是行业洗牌与战略分野,是供应链与品牌的双重博弈。古茗的上市标志着行业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在万店规模背后,供应链效率、加盟商生态、产品创新力将成为竞争关键。对于新茶饮行业,古茗的启示在于,下沉市场并非低端代名词,而是需更精细的运营场域;资本助力下,品牌需在规模与品质间找到平衡点。未来,谁能在供应链降本与品牌升级中掌握先机,谁就能在存量市场中突围。而古茗,正站在这个十字路口上。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