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创新为民间投资注入持久动能

内容摘要民间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也是市场信心的“晴雨表”。近年来,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民间投资的活跃度逐步提升,从传统制造到高端制造,从乡村振兴到新型消费产业发展,民间投资在众多领域开花结果。同时,也要看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行业结

民间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也是市场信心的“晴雨表”。近年来,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民间投资的活跃度逐步提升,从传统制造到高端制造,从乡村振兴到新型消费产业发展,民间投资在众多领域开花结果。同时,也要看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行业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制约了民间投资潜力的充分释放。为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一池春水”,需要积极应对困难,通过系统性、针对性举措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为民间投资注入持久动能。

当前民间投资发展态势

近年来,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民间投资的活跃度逐步提升,从传统制造到高端制造,从乡村振兴到新型消费产业发展,民间投资在众多领域开花结果,民营企业在稳就业、稳外贸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间投资效率的提升进一步激发了民营企业家干事创业的信心,形成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0.8%,拉动民间项目投资5.3个百分点,制造业民间投资支撑作用凸显。2025年第一季度,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4%,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达6.0%。这一转变不仅标志着民间投资增速在底部企稳回升,更预示着其增长动力正在回归,为经济增长注入焕新活力。

在产业政策的精准引导下,近年来民间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加速向新兴产业领域转移,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2024年,民间投资成为推动制造业投资增长的主力军,特别是汽车产业投资在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稳健前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发展迅猛,吸引大量民间资本涌入,进一步优化了投资结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政策驱动下,民间投资信心稳步修复。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一系列提振民间投资的政策举措,如: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通过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多项政策,为民间投资发展保驾护航。2024年第四季度起,超长期特别国债、PPP新机制等政策逐步落地,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业向民间投资倾斜。各地也纷纷推出民间投资项目清单,对高技术产业民间投资项目提供贴息支持,降低融资成本。这些政策组合拳成效显著,民间投资信心稳步修复,为民间投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尽管民间投资成绩显著,但仍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全球经贸形势严峻复杂,国内经济全面恢复向好尚需巩固。海外订单波动剧烈,国内市场有消费潜力,但受收入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消费潜力有待释放。

与此同时,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房地产、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及餐饮行业等行业领域。这些行业竞争激烈、低水平重复投资居多、技术要求不强、投资效益不高。而在高端装备制造、高科技、专精特新等领域,虽然民间投资增长较快,但占比依然偏低。民间投资领域相对狭窄,在高端领域占比偏低,部分行业还存在隐性壁垒。此外,大量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面临技术、人才、资金等瓶颈,经营压力较大,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

强化政策引领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针对民间投资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正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政策、优化服务、加强创新等方式,逐步加以解决。

第一,营造稳定、透明、法治化、可预期的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民间投资决策的核心考量因素。一是以法治保障政策稳定,贯彻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法,通过法律形式明确政策框架与企业权益边界,从制度层面确保宏观政策稳定,给企业吃下“定心丸”。同时,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将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承诺和合同义务履行情况纳入考核体系,严格落实产权保护制度。在政策执行层面,要提升政策落地效能。各级政府应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策落实机制,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强政策执行全流程跟踪监督,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企业“末梢”。

第二,扩大总需求,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一方面,通过提振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公共投资,多措并举扩大国内总需求。同时,加强国际市场开拓,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拓展海外投资与贸易空间,形成内外需协同拉动的增长格局。另一方面,完善要素保障体系,在用地、用工、用能等方面优化配置,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量质齐升”。聚焦科技创新前沿,鼓励民间资本投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通过市场机制激发民间投资的创新动能。

第三,完善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制度。一是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其贴近基层、擅长收集企业“软信息”的优势,通过建立区域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风险分担机制,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提升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精准度与覆盖率。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围绕民营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特点,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投贷联动等特色产品;推广“一站式”融资服务平台,为民间投资项目提供全周期融资方案设计与跟踪服务。同时,深化地方金融改革,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债券、股权融资等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第四,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发展。在传统产业领域,引导民营企业围绕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支持企业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在新兴产业领域,加强规划引领与政策扶持,制定民间投资参与新兴产业发展行动方案,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单项冠军企业和产业集群。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领域拓展投资空间,提升民间投资在产业链高端环节的占比。

(作者分别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国家战略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民营企业的适应、变革与治理模式选择研究”阶段性成果)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