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原创(远山/文)这无疑是春天里最及时,也最为纠结的一场雨。在全球科技产业加速向AI与算力时代迈进的大气候下,中兴通讯于2025年4月22日发布了第一季度报告。
这份报告不仅是一份财务成绩单,更折射出这家通信巨头在复杂环境中的战略突围与自我革新。面对国际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通信行业竞争白热化,以及AI技术对传统业务模式的颠覆,中兴通讯以“连接+算力”为支点,试图在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中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
然而,营收增长与利润承压的鲜明对比,也显露出中兴通讯在转型期所承受之痛。透过这份报告,我们既能窥见中兴通讯在AI时代的雄心,更能感受到其背后暗流涌动的挑战。
数据背后的纠结:增长与利润的“剪刀差”
2025年Q1,中兴通讯交出了一份营收亮眼、利润“黯淡”的成绩单:
营收329.7亿元,同比增长7.8%,主要得益于第二曲线业务(算力、终端)营收占比超35%,政企业务同比翻倍;
归母净利润24.5亿元,同比下降10.5%;扣非净利润19.6亿元,同比下滑26.1%;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8.5亿元,同比锐减37.9%,主要因采购支付增加;
研发费用59.5亿元,同比下降6.7%,但研发投入占比仍维持在18%的高位;
营业成本216.7亿元,同比增长14.2%,远超营收增速,导致毛利率承压。
这些数据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轮廓:中兴通讯正在通过新兴业务拉动增长,但传统通信设备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叠加原材料成本上升、国际市场拓展投入增加,导致净利润与现金流表现疲软。
可以看出,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既是战略转型的必然代价,也暴露出成本控制与业务结构优化的迫切性。
内外交锋下的战略突围:中兴通讯的“危”与“机”
其实在2025年第一季度,中兴通讯所处的环境可谓“冰火两重天”。
从外部看,全球通信设备市场竞争加剧,欧美厂商在6G技术上的超前布局形成压力,而地缘政治波动导致海外市场拓展风险陡增。与此同时,AI技术的爆发式增长催生了算力基础设施、智能终端等新需求,为通信企业打开了第二增长曲线。
从内部看,中兴通讯正经历从“全连接”向“连接+算力”的战略升级,既要稳住运营商基本盘,又需在AI终端、智算服务器等新领域快速卡位。
在这种背景下发布的Q1报告,既是对过去三个月努力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战略方向的宣誓。中兴通讯管理层坦率承认:“稳中求进、守正出新”是当前的核心基调。既要抓住AI带来的增量机遇,又要应对毛利率下滑、现金流收紧等现实压力。这种“既要又要”的复杂局面,恰恰体现了企业在技术变革期的典型特征。
增长逻辑与利润困局:AI驱动的双刃剑
毋庸置疑,中兴通讯在Q1营收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三大引擎:
算力基础设施爆发:智算服务器订货占比超60%,全面支持DeepSeek大模型,在电信、教育、医疗等多行业落地;
终端产品创新:AI手机与家庭智能化布局初见成效,如努比亚Flip 2内嵌DeepSeek大模型,云电脑销量突破150万台;
政企市场突破:政企业务营收占比超20%,同比增长超100%,成为增长新支柱。
然而,增长与下滑就如同硬币的一体两面,利润下滑的根源同样与战略选择密切相关:
第二曲线业务毛利率较低:算力服务器、AI终端等新兴业务尚处投入期,规模效应未完全释放;
成本压力陡增:营业成本增速(14.2%)远超营收增速(7.8%),原材料涨价与产品结构调整双重冲击;
现金流吃紧:为抢占AI基础设施市场,采购支付大幅增加,叠加一年内到期负债激增105%至114.7亿元,资金链承压明显。
这样的纠结不一定是件坏事,至少这一矛盾揭示了一个现实:中兴通讯的AI转型虽打开了增长空间,但短期内仍需为技术研发、市场拓展支付高昂成本。如何在规模扩张与盈利质量间找到平衡,将是其下一阶段的关键课题。
业务板块透视:连接、算力、终端的“三足鼎立”与AI、生态与风险防御的“三重奏”
在通信设备与网络服务(连接领域),中兴通讯展现了“稳内拓外”的双轨策略:
国内市场:5G-A万兆网络、通感一体化技术试点巩固运营商基本盘;
国际市场: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突破,智能单板与通信大模型推动网络升级。
算力基础设施(第二曲线核心)则成为最大亮点:
服务器及存储营收快速增长,智算服务器占比超60%,与头部互联网企业合作深化;
数据中心收入预计增长40%,端到端智算解决方案在多个行业落地。
终端产品(消费电子与家庭场景)的AI化布局同样可圈可点:
AI手机“努比亚Flip2”实现全系列内嵌大模型,海外市场推出游戏手机Neo 3系列;
家庭终端“四大件”(网络、算力、智能屏、机器人)依托年发货超1亿台的基础,加速智能化渗透。
我们看到,三大板块的协同效应初步显现,但算力与终端业务仍需时间培育盈利能力。接下来,我们还将看到中兴通讯的战略蓝图,来自于AI、生态与风险防御的三重奏。
AI驱动的战略升级:以“连接+算力”为核心,推动通信网络智能化、算力底座国产化、终端应用场景化。目标将政企业务与第二曲线营收占比进一步提升,构建“网、算、端、用”一体化生态。
技术研发与生态建设:研发投入聚焦AI大模型、GPU高速互联等关键技术,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建开放生态。当前,智算一体机已支持DeepSeek系列模型,并在多个行业实现商用。
风险应对与未来规划:针对毛利率压力,计划通过自研比例提升、供应链优化降低成本;面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加速亚太、非洲等新兴市场布局,同时加强6G技术储备以应对未来竞争。
不难看出,这一战略框架既体现了中兴通讯的野心:成为AI时代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也暴露出其必须跨越的鸿沟:技术商业化速度能否匹配投入节奏?
管理层的下注:在乐观与谨慎间寻找平衡
如果说坦诚是最高级的公关,那中兴通讯高管团队的表态,则折射出其对未来的复杂心态:
中兴通讯总裁徐子阳直言:“AI是未来3-5年的核心引擎”,强调通过“四项改变、两个升级”策略,重构网络智能化与终端生态;
中兴通讯财务总监李莹则保持审慎,指出“第二曲线业务毛利率低于传统业务”,需通过规模效应逐步改善;
中兴通讯首席运营官谢峻石将希望寄托于政企市场,提出“AI for All”战略,推动教育、医疗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在求同存异中,公司2025年的经营基调被概括为“稳中求进,守正出新”。既要抓住AI基础设施扩容的机遇,又要避免激进扩张带来的财务风险。当然这种“两手抓”的策略,既是无奈之举,亦是理性选择。
感受AI弄潮者的成长之痛:三个问题决定中兴通讯能走多远
如果更进一步,以上对中兴通讯Q1的表现说明其能走多快,那接下来的三个关键点关乎其能走多远:
毛利率修复:能否通过技术降本、供应链优化扭转毛利率下滑趋势?管理层提出的“自研比例提升”能否兑现?
研发转化效率:每年近60亿元的研发投入,能否快速转化为可商业化的产品?AI大模型在终端、算力场景的落地速度至关重要。
国际市场突破:在欧美市场承压的背景下,能否在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复制国内政企业务的成功?海外运营商市场份额的提升将是试金石。
如果一定要打分,中兴通讯2025年Q1报告毫无疑问是一份充满张力的答卷。它既展现了企业在AI时代的敏捷转身,也揭示了转型期的典型阵痛。营收增长印证了战略方向的正确定,利润下滑则敲响了成本控制的警钟。
未来,中兴通讯需要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回报、规模扩张与盈利质量、国内市场深耕与国际风险驾驭之间,找到更精细的平衡点。正如中兴通讯总裁徐子阳所言:“AI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对中兴通讯而言,这场考试才刚刚开始。能否在AI巨浪中站稳脚跟,不仅取决于技术实力,更考验其战略定力与运营智慧。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