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0万年前的北美洲恐龙。
在被一颗小行星消灭之前,恐龙可能并没有衰落,相反,根据一项新的研究,也许只是因为来自那个时期的化石有限才让人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4月8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一颗巨大的小行星在6600万年前撞击了地球,当时的恐龙是繁荣还是在减少,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具体来说,撞击事件前的一段时间的恐龙化石数量有所下降,这让一些科学家相信,无论撞击如何,这些庞然大物都是注定要灭绝的。
在这项研究中,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Christopher Dean团队分析了8000多块化石的数据,后者来自8400万年至6600万年前生活在北美地区的4种恐龙,包括著名的霸王龙和三角龙。他们发现,在8400万年至7500万年前有很多恐龙化石,然而这一数字在接下来的900万年里减少了,直到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发生。
古生物学家通常在已经暴露于地表的古代地层中寻找化石。研究团队计算了目前古生物学家可以利用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前的土地面积,以及在这些地区已经进行了多少次挖掘,发现当今可供研究的合适地层并没有多少。Dean说,这就像在拼“一张缺了一半的拼图”。
基于当时的地质和地理信息,研究团队使用生态模型估算了这些地区的恐龙合理数量,表明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前,恐龙的总体数量保持稳定。Dean说,当时的恐龙数量并没有减少,只是我们很难找到它们。
英国雷丁大学的Manabu Sakamoto认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前的900万年里,古生物学家对能从北美获得多少恐龙化石存在偏见。然而,他说,这并不能改变恐龙在此前就开始衰落的大局。
即使恐龙在白垩纪末期仍大量存在并占主导地位,其物种似乎也没有太多变化。Sakamoto的研究表明,在漫步地球的1.75亿年间,新恐龙物种的出现速度总体在放缓,导致恐龙物种灭绝的速度超过新物种的进化速度。
Sakamoto说,尽管新研究表明对可获得的化石数量存在偏见,但恐龙多样性的长期下降趋势仍然成立,“二者并不互斥”。(文乐乐)
相关论文信息:
10.1016/j.cub.2025.03.025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