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本报记者 朱 虹 通讯员 徐嘉徽
“看这些纹路,像不像驯鹿在雪地留下的足迹?”4月9日,黑龙江省级桦树皮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姜秀莉轻抚过一块布满节疤的桦树皮,指尖沿着自然纹理游走。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绵延的森林深处,历经岁月沉淀的桦树皮在传承人的匠心巧手中,蜕变为兼具艺术性与文化内涵的桦树皮自然纹理画。如今,这项源自鄂伦春族的古老技艺,正走进大众的视野,被赋予全新的活力。
桦树皮制作技艺是鄂伦春族文化的“活化石”。据史料记载,鄂伦春族人世代以兽皮为衣,以桦树皮为屋、为器,其技艺可追溯至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桦树皮质地坚韧、防水耐腐,随着时代变迁,传统桦树皮制品逐渐被现代工业品取代,但其技艺中蕴含的审美与智慧却被姜秀莉等传承人保留下来。
姜秀莉创办的“桦艺坊”非遗传承工作室,将鄂伦春族桦树皮技艺与现代艺术结合,衍生出多种展现形式。其中,桦树皮自然纹理画以桦树皮的天然纹路为画布,通过构思、剪裁、粘贴等工艺,将山水、人物等意象融入自然肌理,每一幅作品都独一无二,被誉为“会呼吸的艺术品”。
姜秀莉认为:“创新不是颠覆,而是让古老智慧回应现代需求。”她在保留鄂伦春族已有元素的基础上,尝试抽象艺术表达,使作品更具当代审美价值。
例如,她将桦树皮纹理与水墨画技法结合,创作出《云雾绕山间》系列作品。画面中,雾霭缭绕的山林与桦树皮的天然纹理交织,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又如《山间瀑布》,以桦树皮里皮来表现瀑布的奔流而下,桦树皮里皮木质化部分来表现山峦叠翠的形态,将自然肌理与山水巧妙融合,赋予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
创作过程充满自然与人文的互动。传承人需遵循严格的选材标准:选取季节性自然剥落的桦树皮,经浸泡、软化、脱脂等工序处理,使其呈现出温润的色泽与通透感。随后,创作者根据树皮的天然纹理进行构思,或保留原始肌理的粗犷美感,或通过细微雕琢勾勒线条,最终形成虚实相生、意境悠远的画面。
“每一块桦树皮都是自然的馈赠,我们要做的是读懂它的语言。”姜秀莉在传授技艺时强调,“比如树皮上的节疤,可能会被处理成山石的皴法;而树皮的分层纹理,则可化作水流的涟漪。”这种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让桦树皮画兼具艺术性与生态性,成为北方森林文化的视觉符号。
近年来,桦南县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在桦南县驼腰子镇西合小学设立的非遗传承基地,孩子们通过动手制作桦树皮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当孩子们把树皮画举向阳光,那些曾经承载过鄂伦春族篝火记忆的纹路,在新时代少年眼中投射出全新的文化光谱。
“以前只在展览上看过桦树皮工艺品,直到自己动手制作,才真正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市民李女士参加了桦南县文化馆举办的“传承非遗技艺,体验匠心之美”活动,在姜秀莉的指导下,她亲手剪裁、拼接桦树皮,创作个性化作品。
桦树皮制作技艺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艺术表达上,更体现在功能拓展中。姜秀莉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发出桦树皮冰箱贴、书立、挂件等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桦南县文化馆馆长王智萱介绍,桦南县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通过“非遗+文旅”模式,打造“桦树皮文化体验游”。游客可参观“桦艺坊”工作室,亲手制作桦树皮画,并品尝以桦树汁为原料的特色美食。这种“沉浸式”体验,让非遗保护从“输血”转向“造血”。
姜秀莉说:“桦树皮画不是画出来的,而是与自然对话的结果。”从生存工具到艺术语言,从手工艺品到文化符号,桦树皮制作技艺正以自然的名义,将鄂伦春族的千年智慧“编织”进当代生活。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