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看过《大雄的日本诞生》。
在那集剧情里,哆啦A梦掏出了一个名为エアコンスーツ的道具,也就是温度调节服装。
这个道具虽然看上去很像是兽人步兵的装备,但其实大有玄妙,它会根据外部温度对穿着者的体温进行调节,让其保证舒适度。
第一回见的时候,就觉得这玩意真好,冬暖夏凉特想要,但又觉得离得有点远,令人黯然神伤。
不过,现在这个概念正在被人类实现。
只不过实现的过程,并没有像漫画演绎得那么美好,它更像是时尚界面对世界末日威胁时的提前准备。
没有任何东西,比气候更能带给人末日的感受。
如今人们对气候危机的认知,已不仅来自《后天》的虚构场景或山火新闻的视觉冲击,身体感知正成为最直接的警示信号。
但这场危机可能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更可怕。在2024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一份报告称:
“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50年,气候变化将导致1450万人死亡。”
在这种状况下,服装时尚领域走向革命之路,开始着力生产能够调节气候的服装。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气候危机下,人们总希望获得更高性能、更安全的产品,但高性能着装往往和化合物联系在一起,目前在抖音上闹得沸沸扬扬的Gore-Tex面料风波,就体现了这种消费需求。
Gore-tex面料常被利用在高性能户外服装上。在流行文化中,它曾经代表着品质与身份,一些时尚媒体甚至因其超强防水性能,将其誉为织物的终极。
这种高性能源于PFAS(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该类化合物应用极其广泛——从改善化妆品延展性到食品包装防油层,可谓无处不在。但也因其难以降解性被视为环保之敌。
从上世纪40年代PFAS就被广泛利用,自创造出来的80年间,这种物质已经进入到了北极以及城市,混入水源之中再被人体吸收。一些科学家相信,这种物质的泛滥,会增加包括癌症在内的健康风险:
“至今的证据表明,人类会通过水源和食物摄入PFAS,它会被肠道吸收,然后进入肝脏,在消化的时候,它们会在进入肠道,循环往复。他们也不会通过尿液被排出体外,而是会在肾脏被重新吸收进血液之中。”东卡罗莱纳大学环境毒理学家@Jamie DeWitt这样解释PFAS在人类身体中的情况。
随着各国政府收紧对有害材质的使用,以及人体健康相关研究的增多,即便消费者对“远方环保”毫不在意,他们也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健康的高性能产品。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说法,所有美国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PFAS,随着21世纪一些公司开始规避使用这种物质,他们发现血液中这种物质的含量也随之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从业者面对气候危机这件事上,围绕面料、涂层、设计和装置,开始发起自己的两全提案。
在面料上,利用矿物活性纤维制造温度调节服装和床上用品,是现在的一个趋势。
这种含有矿物质(常常是火山砂)的面料,因其多孔的性质,比普通面料更能有效地吸收汗水、加速蒸发进而去除湿气,完成身体温度平衡。其逻辑跟砂浴大差不差。
在这一块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名为37.5?Technology的技术,他们声称人体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源自水分,通过身体的干湿平衡来调节体感才是正道。目前包括@Burberry、@Salomon、@Puma、@内外等诸多品牌在和他们合作。
在制服文化繁荣的日本,由37.5?Technology制作的blazer很受欢迎。
从社交平台上的一些说法来看,这种技术的优越温度调节性能,给予了他们在这个气候危机时代最低限度的体面,其额外附带的防皱特质,也为社畜减少了打理时间。
面对气候沸腾的时代挑战,品牌开始大胆尝试新材质设计。
导热性极强的石墨,是目前众多服装新材质利用趋势中最有趣的一种。
专注于生产运动员头带、帽子公司@Omius将石墨冷却片融入到产品之中。以其曾被时代周刊评为2024年最佳发明的经典帽子为例,配有20块石墨冷却片的能使穿戴者的汗液蒸发速度加快5倍,从而完成降温。
曾在2019年铁人三项世界锦标赛获得冠军的@Anne Haug佩戴着Omius产品
涂料方面目前的打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导热性上下功夫,另一种是在反射能力上做文章。
比如皇家墨尔本大学发现的电仿纳米金刚石涂层就属于前者,材质赋予它的导热性可以让它快速吸收并释放热量,可使涂层下的织物温度降低2-3℃。
而马萨诸塞大学团队搞的白垩色涂层则是后者,碳酸钙制成涂层可以偏转更多紫外线,并辐射性地推出涂层之下的热量,从而使涂层之下的温度降低4.5℃。
“为了在户外活动时更舒适,人类一直以来都在不断进取,PFAS是上个时代制造高机能产品的必需品,而现在我们必须要制造出对环境影响更小的涂层和织物。”马萨诸塞大学团队说。
除了这些很难被消费者一下子察觉的努力之外,还有些更明显的操作,那就是通过可穿戴设备来实现穿戴者体温的温度平衡。
目前,最常被利用的装置是个人空调,玩得风生水起的是@Kuchofuku,它的绝招是拿小风扇为服饰提供空气循环。估计是觉得这种设计挺好玩,包括@Beams、@Descente在内的多个品牌都和它一起合作推出产品,每次产品的推出能都获得时尚媒体的关注。
外设装置套路可不只有小风扇这一招,目前一些品牌还在利用名为热电冷却系统的技术,对抗气候危机。
所谓热电冷却系统,粗糙理解就是科学的乾坤大挪移,产品通过织物里的柔性元件将人体热能转化成电能,并用以冷却皮肤。
比如@Embr Wave 推出的手环,就通过内置电热泵获得能量,再通过对手腕内侧进行温度调节,实现个人微气候的舒适。
虽然可能有的朋友觉得这些变化太过微小,没啥意思,但对于品牌来说,却可能是步入沸腾时代的赛点。
国际咨询机构WGSN就认为,气候安全设计是目前品牌升级进化的关键点。
看见服装领域这么整活,总会给人一种时尚升级的感受,但我觉得,出现在气候危机时代的气候调节服装,更像是服装价值的返璞归真。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可能早就忘了,穿搭这件事对于史前人类来说,是失去体毛后,为应对环境挑战而制造的保护罩。无论我们今天我们能从史前着装上获得多高的美学价值,但它的初始意义,就是逃离死亡恐惧,不让人冻死。
因此,从人类穿上第一件衣服开始,它就带着温暖和安全感的原始属性。
4万年前人类制作的骨针,除了用于裁缝,科学家认为它们还有其他用途
时尚趋势是现状的镜像。
温度调节服装概念的兴盛是面对气候危机的新趋势,而在更广大的领域,机能服饰的潮流也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代消费者的心理状态。
今天的机能服饰,早就打破了户外与都市的界限,去除了土、丑的污名化。这一方面是户外文化兴盛的必然,但也是面对经济压力追求“一衣多穿”的结果。
此前,冲锋衣被国内时尚媒体抨击为无趣懒惰的装扮
在文化、经济原因外,还有社会心理。
仔细说来,无论是提起机能服装时下意识想到的高性能,还是硬壳冲锋衣带来的潜意识,都指向一种对安全感的向往。
在2023年发布的《装扮与社会心理学:以象征性保护为例,实证研究服装的心理功能》论文中,作者通过调查俄乌冲突全面爆发后英国、德国和波兰的社会着装行为,服装趋势与社会心理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威胁会导致穿搭变化,人们会从着装中获得安全感,这种感觉分两种,一种是来自服装带来的群体认同,另一种是保护性服装的性能...研究部分结果表明,面对威胁时,女性更倾向于多穿几层衣服;而男性则倾向于使用较暗色调服饰并减少首饰佩戴...”
人类对服装机能性的追求,并非当代特有现象。
还记得2021年电影《沙丘》引发的末世美学风格浪潮吗?
作为末世美学的一部分,废土风强调的也是性能和实用性。这个概念被提出的时候,是上世纪60、70年代,那会是冷战,是被核威胁统治的时代。
所以,我们当下跟之前的唯一的不同是:
那会的人类文明,尚未陷入到沸腾时代,人们只是对未来有种不安的感受。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