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守“第三城”,汽车重镇等拐点

内容摘要上海汽车年产量数据出炉。1月22日,上海统计局披露,2024年上海汽车产量为180.75万辆,同比下降了16.2%。这一数据远低于新晋“汽车第一城”深圳(293.53万辆),也不及重庆和广州。虽然重庆、广州还未公布全年数据,但去年前11个月

上海汽车年产量数据出炉。

1月22日,上海统计局披露,2024年上海汽车产量为180.75万辆,同比下降了16.2%。这一数据远低于新晋“汽车第一城”深圳(293.53万辆),也不及重庆和广州。

虽然重庆、广州还未公布全年数据,但去年前11个月,两地的汽车产量已分别达到222.8万辆、226.19万辆,超过上海全年产量。至此,上海汽车年产量已跌出全国前三。

不仅是上海,随着汽车产业不断革新,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中国汽车产业城市格局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连续5年汽车产量位居第一的广州,在2024年退下榜首;曾经的王者重庆,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谷”后又重新崛起。

上海汽车“退步”,主要是上汽集团燃油车的产销量大幅下滑,同时电车企业特斯拉的交付量也出现了小幅下滑。上海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此前市场有传言,丰田将在上海投资建厂,生产偏高端的雷克萨斯电车,但尚未得到官方确认。

业内人士预测,2025年汽车领域众多技术革新将实现加速突破,成为汽车行业发展历程中的一道关键分水岭。汽车版图扩张的“机遇”与战略转型的“风险”并存,上海的拐点,何时到来?

燃油车承压

2022年,全国城市汽车产量前5名依次是,广州(313.68万辆)、上海(302.45万辆)、长春(215.50万辆)、重庆(209.18万辆)柳州(176.14万辆),上海位列第二。

2023年则变为广州(317.92万辆)、重庆(231.79万辆)、上海(215.61万辆)、深圳(178.6万辆)、长春(155.8万辆),上海降为第三。

2024年各地全年数据还未完全出炉,但深圳已明确排名第一,广州和重庆争夺第二,上海最多只能排在第四。

搅动中国汽车产业城市格局的,是最近几年销量暴涨的新能源汽车。

一些城市抓住机会大力发展新能源,行业地位迅速提升,深圳是典型的代表。而一些传统汽车工业城市由于未能成功及时转型,汽车产量逐渐下降。武汉和长春早已开始承压,产业基础更深厚的广州和上海,也不得不面对燃油车销量下降的压力。

2024年,上汽集团的产量和销量均下降了100万辆左右,降幅达到20%。其中,最主要的下降来自上汽通用,去年产量减少了约60万辆,降幅高达57%。

实际上,上汽集团整体销量下滑已经持续了数年,2018年最顶峰时其年销量超过700万辆,此后逐渐下降至401万辆,2024年是降幅最大的一年。

与此同时,比亚迪及其他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上涨,其中比亚迪汽车销量从2021年的73万辆,上涨至2024年的427万辆。由此,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诞生——上汽集团连续18年全国销量第一的地位,在2024年被比亚迪取代。

虽然上汽集团在其官网仍称终端销量第一,但汽车行业普遍以批发销量作为统计口径,上汽集团财报发布的也是批发销量。所谓批发销量,是指车企向经销商销售的车辆数量,而终端交付量指最终消费者提车的数量。

上汽集团与比亚迪一降一升,折射到城市,则是上海和深圳在汽车行业的一降一升。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宁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汽车产业下滑对上海经济有较大影响,如果上汽销量没有如此大的降幅,上海GDP表现可能会更亮眼。2024年,上海GDP迈上5万亿台阶,同比增长了5%。

从全国消费需求来看,新能源趋势难以逆转。2024年,我国汽车销量为3143.6万辆,同比上涨4.5%,其中新能源车销量上涨35.5%,燃油车销量下降10%左右,并且新能源车的销售占比已达四成。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继续大幅增长24.4%,新能源车占总体汽车销量比例将接近一半。

新势力竞争

不少城市在这场汽车竞赛中“落得下风”,是因为很晚才开始向新能源转型,但上海的故事并非如此。

实际上,上海早早就意识到了新能源车是未来的趋势,甚至可以说上海是中国最早拥抱新能源车的城市之一。

2006年,上海就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推进项目指南》(2006-2008年度),并表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正在本市加速推进”,当时的目标节点指向上海世博会。而国家层面的“十城千辆”新能源车试点工作2009年才启动,上海走在了前面。

随后几年,上海依托上汽集团逐步推进新能源车发展。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1017辆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各类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成为当时世界最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

2011年,上汽首款混动车型上市;2012年,上汽纯电动轿车上市。可以说,相比于广汽集团,上汽集团对于新能源转型更积极,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也逐渐提升,去年已达到30%。

2018年,上海再次大手笔布局新能源,与当时风头正盛的特斯拉签约,为其提供低价土地、税收优惠及资金支持,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拔地而起。从2020年量产到现在,特斯拉上海工厂已经下线了超过300万辆整车。

特斯拉规模效应叠加上汽新能源车转型成效,上海汽车产量中新能源车占比越来越高。2019年时,上海只生产了8.3万辆新能源车,到2023年就突破了100万辆。

不过相比于比亚迪400多万辆的新能源车销量,上汽和特斯拉依旧难以匹敌。而且在2024年,特斯拉上海工厂年度出货量首次下降,当年交付了91.67万辆汽车,同比小幅下降3%。

上汽集团虽然较早开始探索新能源,但王宁表示,合资品牌在电动化领域转型普遍比国内自主品牌慢,所以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的销量下降比较快,影响了上汽整体销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即使只看新能源汽车,上海的产量也在下降。2024年,上海新能源车产量122.46万辆,同比下降了4.8%。

与此同时,不少城市正奋起直追。合肥在去年底透露,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预计突破130万辆大关;重庆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81.29万辆,增长100.4%;2024年1至11月,西安比亚迪已累计生产汽车94万辆,年底将有望首次突破百万辆目标。

拐点在何时

激烈的竞争仍在继续,拉动上海汽车的“两驾马车”—上汽集团、特斯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上海汽车的走向。

“去年上汽集团销量下降到400万辆左右,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触底了。”王宁表示,上汽的终端销量和批发销量有差距,其实就是在去库存,经过一年的时间库存应该所剩不多,而且上汽本身也有电动化战略,再往下跌的空间不大。

“但会不会在底部徘徊,会徘徊多久,则不好说。”王宁认为,上汽集团有技术基础,随着产品线调整和技术创新应用,上汽新能源应该会跟随新能源汽车大盘一起向上增长,但上汽合资品牌在短期之内仍要面临比较激烈的竞争。

特斯拉上海工厂2024年的交付量小幅下降,但其在中国的销量实现增长。王宁认为,特斯拉对上海汽车产业仍会有一定拉动作用,如果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能进入中国的话,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市场需求。

此外,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丰田汽车日前敲定了在中国建设生产纯电动汽车新工厂计划,将在上海市内生产高端品牌“雷克萨斯”。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消息咨询上海市经信委新闻办公室,工作人员称“目前没有相关消息”。

在王宁看来,“现在已经有很多车企将研发中心设在上海,如果再增加一个生产基地,集合营销和销售形成完整生态,我感觉上海的态度应该是开放和欢迎的。”

目前,依托上汽和特斯拉等整车企业,上海已聚集了博世、大陆等上千家零部件企业,并且背靠整个长三角的汽车产业生态,已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上海也在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计划增强整车企业竞争力、建设零部件产业体系、推进自动驾驶在多领域应用等。

上海市市长龚正近日在采访中提到,上海将加快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汽车产业是其中之一。在这之中,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应是重中之重,按照“单车智能为基础,车路云协同为关键支撑”技术路线,上海正在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

以技术引领,一个新的上海汽车产业,或许正在到来。

记者|唐俊

编辑|程鹏 杨欢 杜波

校对|卢祥勇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郭健东 )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